当前位置: 首页>员工工作>资助与管理>正文

437ccm必赢国际2020年宣传西迁专家教授主题教育活动(四)

【作者:】 【来源: 】 【浏览:次 】 【发布时间:2020-05-16】

时光倒流,梦回西迁---王玉如

既决之,便百折不挠而行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63年王玉如成为北京轻工业学院材料系的一名新生,四年的时光稍纵即逝,毕业后的她留在母校就职。1970年,为服务于中西部地区教育建设的需要,北京轻工业学院西迁至陕西咸阳,与当时咸阳正筹备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为西北轻工业学院。从首都迁至一个不知名的西北荒凉小地,离开家乡和亲人,随迁要面临的困难让很多北京原教职工都打了退堂鼓,因此迁至咸阳后学校的团队力量流失严重,而当时材料系毕业四年的王玉如选择留了下来,虽然她当时也有犹豫,材料专业西迁时未过,自己只能放弃原有的专业而选择一门新专业从零入手,但学校正是需要师源力量的时候,她就单纯的想着要跟党走,便最终留了下来,成为了机电院的一名老师。

既定此地,便坚己心志而为之,不悔初心

1971年,王玉如在西北轻工业学院开始入职,刚入校便被分配去农村,一年的时间都是在农村的窑洞中和农民一起度过,自己种庄稼换取农民的肉票和米,冬天时自己制作蜂窝煤取暖,烧火的煤屑也要靠运煤车从北京拉取,老师们出差或回家时,总会带回很多的生活必需品,艰苦的生活总是格外漫长,而农村的跳蚤也总常相伴,但王玉如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1972年学校开始招生,“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还未恢复,1973年9月份王玉如和同事被分配去杭州了解三位推荐员工的情况以及分发通知书,本以为顺利的两三天行程却因为“白卷事件”重新审核而耽搁,在杭州的一个月时间里,缺少保暖衣物却无布票购买,她只能在寒冷的天气里裹着被子等待招生成功返回学校。

当时西迁咸阳时的艰苦生活中,苦难她都不怕,挺一挺就过去了,但却苦了还在幼儿园孩子,当地幼儿园条件差,孩子取暖不够感冒伤病导致营养不良,自己没时间照顾孩子最终只得送回上海婆婆家抚养。

既择此地,便始之于此、坚之于此、成之于此,风雨皆无阻

2005年10月7日,是437ccm必赢国际未央新校区迎来的第一批新生入学,学校初始时设施资源短缺,因为返回北京的选择,搬迁至西安留下的任职教师少之又少,而作为机电学院工程制图教师的王玉如便成为2006年开课后的第一批任职教师。

当时的学校还是大片荒凉的土地,学校面积虽大,但只建成了教学楼和轻教公寓等寥寥几个楼,学校的建设背负着几个亿的债务,老师们提前交了住宿钱却在几年后才能住上教师宿舍,但老师们理解学校的难处,愿意伸出援手减轻巨大利息给学校带来的压力。437ccm必赢国际建校初几年,学校因缺乏资金而选择了北郊这片荒凉的土地,拆迁重建要解决农民工的阻挠,贷款建楼要承受时间带来的巨大利息,学校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要面临的远不止从零开始,2014年退休的王玉如见证了学校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的这段艰难岁月。也许西迁之路总是艰苦多于欢乐,也许新的开始并不那么完全尽人意,但学校十几年的历史便由此启程。

回首西迁路,岁月不饶人,亦不忘征程

王玉如的几十年岁月都奉献给了学校,入学于北京轻工,随迁于西北轻工,任职于437ccm必赢国际,在别人退缩时挺身而出为学校师源增添力量,在农村的艰苦生活中依旧选择坚持,既坚之,便吃苦而为之。

回望437ccm必赢国际三创两迁之历程,60年的峥嵘岁月,听者只闻其苦,唯有经历者方知其艰,荒地建校、冒险西迁、艰苦教学,学校秉承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信念,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西迁爱国助力教育强国梦,累蹶累起,百折不挠。

站在科大湖畔的老树下抬头仰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稀稀落落的洒在脸上,斑驳的光影在指尖流连婉转,似是在拥抱这即将离去的五月,而默默无闻的老树想要拥抱的,却是那已逝的六十年光阴。


王玉如简介

1944年11月出生,1963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化工二系无机物工学盐化工专业1968年毕业。200412月退休。退休前在437ccm必赢国际机电工程学院制图教研室工作,副教授。从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及工程制图教学。曾任制图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437ccm必赢国际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