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两迁路,无问西东行--贺庆之
1958年,轻工业部确定成立了两所轻工业学院,分别位于南京和北京,因为体系相对完整高校布局更加合理,北京轻工业学院成为当时唯一一所完整的轻工业学院,其中的老教师都是由全国研究所设计院高级知识分子机动调配的。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紧张,在这一形势之下,为保护高校及高校人才,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的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使北京市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变动。北京轻工业学院正在其中,这也促成了学院的第一次搬迁和第二次创业。
贺庆之是第一批随国家号召西迁咸阳建设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建设者之一,作为是打头阵和先遣队的,当时校址在轻校与地委附近,学校里面有时候有电,有时候缺电缺水,哪里没电就拿根电线,没有灯泡就拿个灯泡补电,什么都干,经常作为电工打头阵。当时,仪器仪表比较少,轻的仪器都搬运过来了,仪器不多,教材也缺,所以建校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当时不像现在有现有的仪器设备,这确实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它不同于“既来之,则安之”,他在西部扎根,不断拼搏。
1972年造纸专业开始招生,1977年,由天津轻院全体教师给贺庆之写信,希望他主持教材的编写,于是在沟通后和天津轻院协同主编了一本《检测技术及仪表》,这也是他第一次由参与的统一教材的编写,后来全国轻工行业有一个教材编写的组织,组织全国各个轻院来编写教材。当时,贺庆之用腊板和蜡纸自己手写,画图用来编写教材,即用铁笔刻画出文字图画,然后让蜡纸附在普通纸面上,在上面涂施油墨,透过打字或者刻写的图纹孔洞,而印刷到下面的普通纸上,虽然过程简单,但是需要一次次的重复,付出就有收获,这种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获得当时的老师及员工很高的赞誉,发表的六本教材也被称为“贺氏六卷”。
在教学上,贺庆之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在任教期间,因为同专业老师退休的原因,他自学了另外两个老师的课程,一个人教学三种课程,靠的就是自学能力。他经常会去西安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参考书籍,不断学习,求实进取,编写教材时,贺庆之需要更多地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其中有一项需要参考到日本文献,他化繁为简,利用日语中语序与中文差别的特点和字形相似的优势,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获得了当时科技前沿的知识储备。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实验室一开始是没有的,没有东西就用简单方法开辟实验,生活中,和贺庆之同行教师们开始住实验室,后来是平房,然后是设计得不够安全的简易楼房,环境苦不苦其实当时没多大感觉,因为那是当时的一个背景,说要‘不怕苦,不怕死’,像他们一样的老员工毕业一分配,就必须要服从分配,就认为当时的艰苦是正常的,应当去吃苦去拼命。
殷切寄语: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看书习惯,中国青年人要不断看书,要有新的知识,不断的钻研与学习,不断地跟着时代的进步,第二,要培养自学能力,每个人都不是最聪明的,自学能力强,就会勤能补拙,记忆力不好,但可以锐意进取。
三创两迁路,无问西东行。贺庆之是当时扎根西部、服务社会那一群人之一,也成为那一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科大人的缩影,依旧坚定的眼神,所得所感早已随风传递进每一个科大人心中,这也是他驻扎西部贡献科大的意义所在。
贺庆之简介:
贺庆之,1936年2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是第一批随国家号召西迁咸阳建设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建设者之一,1970年随西迁来到咸阳,曾任陕西省西北轻工业学院自控系教授,兼任美国传达室记研究院顾问研究委员会中名誉会员。